PG电子官方网站

新闻资讯
昆仑山号船坞登陆舰
发布时间:2024-02-28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昆仑山号船坞登陆舰,是21世纪初中国建造的大型071型两栖登陆舰的首舰。

  昆仑山号船坞登陆舰可承担登陆作战的母船,用以运送士兵、步兵战车、主战坦克等展开登陆作战,也可搭载两栖车辆,并有可供中型直升机起降的甲板平台。中国第一艘新型船坞运输舰昆仑山号的建成标志着中国海军登陆作战样式将发生重大变化。以两栖战舰作为技术经验平台,中国航空母舰的技术积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昆仑山号小于美国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船坞登陆舰,但大于日本大隅级登陆舰。

  昆仑山号从舰桥前端开始,巨大的坞舱几乎占据了该舰长度的三分之二,能够容纳4艘气垫船。由于坞舱容积巨大,该舰两舷未设供车辆上下的专用舱门,而是以坞舱尾门兼用。此外,在舰体中部两舷,还设有车辆人员登陆艇(LCVP)的舱室。

  该舰后部为飞行甲板,上层建筑后部的机库能够容纳2架直八直升机,飞行甲板上还可再容纳2架。机库后右舷部位设有大型甲板吊,吊臂较长。包括飞行甲板和机库在内的上层建筑也可兼做车辆甲板,但仅从照片判断,尚不能确定上述部位与坞舱是否有升降机相连。

  该舰舷窗和救生筏均较少,舰体两侧还有海上补给用的补给装置。鉴于坞舱和车辆甲板面积较大,居住空间肯定会受到限制,虽然据传兵员搭载人数约为500~800人,但实际上更可能为250人左右。因此,该舰更适合用作船坞登陆舰(LSD)而非船坞运输舰(LPD)。

  昆仑山号外形上和近两年来中国海军新建造的舰艇一样,外表光滑简洁且带有小角度的倾斜,具有一定的隐身性能。舰体采用高干舷平甲板型,大飞剪舰首以及楔形尾,长宽比小,水线以上有明显的折角线,适航性能较好。上层建筑物主要设置在舰的前部,占去了甲板以上约2/5左右的空间。其1号甲板及上层建筑物主要设置有指挥室、控制舱、医疗救护舱及一些居住舱:2号甲板主要是舰员和登陆部队的居住舱、办公室及厨房。甲板以下则是登陆舱,分前后两段,前段是装甲车辆储存舱,共两层,可以储存登陆装甲车辆和一些其它物资,在进出口处还设有一小型升降机,用于两层之间的移动装卸用,外壁设有一跳门,车辆可通过门直接登陆上岸。

  后段是一个巨型船坞登陆舱,总长约70米,主要用来停泊大小型气垫登陆艇、机械登陆艇或车辆人员登陆艇。该舱和前段车辆舱以通道相连,需要时前舱的人员/装甲车辆能以此通道前往船坞舱登上气垫艇。舰尾设有压载浸水进坞区,进坞区通过舰尾压载进水,以便登陆艇迅速和安全上舰,直接驶进驶出,并可完全关闭。

  昆仑山号船坞登陆 舰武器包括:1座单管76毫米炮,4座30毫米近防炮,电子设备数量并不多。如果主要使用气垫船,以达到圣·安东尼奥级那样的多功能性,这样的装备已经足够了。总之,该舰的装备和改进值得今后注意。

  该登陆舰舰首装备了1座76毫米新型舰炮,同我国最新型的054A型护卫舰舰炮如出一辙,该舰炮的构造和性能完全模仿俄罗斯的AK176舰炮,作战能力超强。AK176舰炮射速为125发/分,射程可达17公里,但由于我国对AKl76的材料和隐身电子等技术进行了升级,使得安装在昆仑山号登陆舰上的舰炮性能更加出众,不仅可以打击水面目标昆仑山号船坞登陆舰,还可对空中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该舰中后部布置了俄制AK630近程火炮系统,其火控系统可提供有人操纵和无人挥纵两种模式用于空袭防御,包括拦截打击掠海反舰导弹、小型海上目标、轻装甲沿海目标和漂浮的水雷等等。AK630经过多次改进升级,其整体作战效果还是相当优秀的。中国通过引进已经对该型炮的使用维护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这些软件支持在实战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软武器配备方面,071登陆舰与052型驱逐舰一样,装备了中国新一代近程金属干扰箔条装置,可在2000米外的海域干扰敌方来袭导弹。并使其偏离弹道:另外,在071两侧还各有2座AK630舰炮,在525、526护卫舰上也是这样配备的。为了应付小吨位的目标,该舰还装备了几挺12.7,7.62毫米机枪,可谓远近兼顾,周到细致。上述3种武器的配备已经使它的火力强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船坞登陆舰。

  统登陆艇仅能通过全世界15%的海岸,而气垫登陆艇则可对70%的海岸进行登陆作业,是渡海登陆作战必需的主要运输工具。其实中国早已研制成功了711型、716型、722型等不同设计和用途的试验性气垫登陆艇,但是这些艇的吨位大都在80吨以下,运载能力不强,所以只配属给了海军陆战队使用,并装备于一些大型坦克登陆舰。

  昆仑山号登陆舰后部巨大的船坞登陆舱可以容纳4艘大型气垫登陆艇,据称该舰如运载履带式武器,可运载3辆63A式水陆两栖主战坦克或6辆90式轮式装甲战斗车或1辆99式主战坦克。

  虽然昆仑山号只是一艘船坞登陆舰,但其宽大的飞行甲板使得2架中型直升机可同时在该舰甲板上起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