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官方网站

新闻资讯
上海大学那么多校园建筑的历史你又了解多少?快来一探究竟
发布时间:2024-01-25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上海有很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这些大学都非常有名,有空的时候,去大学校园里逛逛,回忆一下自己美好的大学生活,也是很不错的~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云游上海一些大学,看看都有哪些有历史的建筑!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但不是每一所学校都有古老的校园建筑。在上海,有这样一些学校,校园里就集齐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优秀历史建筑。

  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这个百年校园的前身为建于1879年的圣约翰大学。作为上海乃至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外交家顾维钧、文学家林语堂、记者和出版家邹韬奋等一大批中国历史的杰出人物都从这里启程,走向各自的舞台。

  韬奋楼:建于1894年的四合院建筑,原名“怀施堂”,1951年为了纪念记者、出版家邹韬奋,改名为“韬奋楼”。现华东政法大学校徽也是以韬奋楼为原型而设计形成的。

  格致楼:建成于1899年,又名格致室,是中国大学中第一栋专门用于教授自然科学的校舍。这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房屋,与韬奋楼的“中西合璧”相比,它的外廊以及庭院是西式的,屋檐则是中式的,被称为“中国装”建筑。

  思颜堂:落成于1904年10月1日,为纪念圣约翰书院创办初期出力甚多的中国牧师颜永京而命名。在1913年圣约翰大学的学期结束仪式上,孙中山先生也曾在此发表演讲,提出民主国家、教育为本,强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华东师范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新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在华师大中北校区里,有许多富有故事的建筑,既是师大光辉历史留下的印记,也是这所有着独特内涵的大学的精神密码。

  群贤堂:意为群贤汇集之地,也叫“文史楼”,它是华东师大前身大夏大学的旧址,是校园里最古典的建筑,入口门廊的四根立柱正是华东师大70周年的校庆标识的灵感来源。

  思群堂:大夏大学(华东师大前身)为纪念学校创始人兼校长王伯群而命名,是学校重要会议以及重大活动的主要场所,有“沪上高校礼堂之最”的美称。

  三馆:即物理馆、地理馆和生物馆,整幢建筑堪称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多年来,“三馆”作为华东师大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见证了诸多名师的大家风范和众多学子的追梦步伐。

  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是由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于1896年创办的南洋公学。自19世纪末起,这座校园始终在不断“生长”。次第建成的建筑,从未拘泥于某种统一的约束,历时百年,最终成为一道格外亮眼的风景线。

  总办公厅:从中央大草坪上远远望去,总办公厅的褚红色砖墙从绿荫中露出一角,静静地伫立在校园的中心。作为学校的管理中枢,在九十年的风雨中,这幢小楼里曾经进出过学校的无数核心人物,延续着交大生生不息的办学精神和传统。

  体育馆:坐落在上海交大中央绿地西侧、总办公厅南侧的体育馆,由著名建筑师庄俊设计,建成于1925年。历经90多年风雨,体育馆至今仍适用而充满活力,可见当时建造者与设计者的前瞻性。

  工程馆:位于交大徐汇校区北部的工程馆,由著名设计师邬达克设计,于1931年底落成。楼高为两层,建筑面积达11007平方米,是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最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工程教学楼。整体来看,工程馆建筑体积巨大,造型平实,细部简洁有力,外墙富有动感,厚重中不失轻盈,敦实中又见英挺。

  百年复旦,一座座老建筑历经风霜,在今天依旧静静伫立,它们见证着复旦人与国同行的足迹,讲述着历久弥新的故事,也继续为师生们带来精神与文化的滋养,在旧貌与新颜的融合间焕发新的活力。

  玖园:复旦大学第九宿舍的雅称。这里居住过多位名师大家,从《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陈望道、到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陈建功、谷超豪、胡和生夫妇等。

  复旦大学校史馆:前身是建成于1921年的奕住堂。校史馆通体呈朱砂红色,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古朴典雅,是校园内最具中式风格的建筑。内部构造雕梁画柱,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不仅富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辉堂:建成于1947年上海大学那么多校园建筑的历史你又了解多少?快来一探究竟,原名为“登辉堂”,1985年更名为“相辉堂”。相辉堂南堂承载着无数复旦人的记忆,修缮后原一楼的旧教室、阅览室改做多功能用房、辅助用房和北堂剧场入口门厅,二楼的千人大礼堂则原样保留,前场摆放仿照历史图纸重新设计的木质长椅。

  上海戏剧学院是一所很美丽的知名院校,它既有老上海复古的建筑,也有现代化的图书馆。曾入选“中国十大美丽高校”。

  熊佛西楼:位于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大门左侧,是一幢三面为走廊的二层建筑。该楼建于1903年,为了纪念首任院长熊佛西,它不仅代表了对著名戏剧教育家的怀念,也是上海戏剧学院历史的见证和精神的象征。

  端钧剧场: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原叫实验剧场,又称“小剧场”。1956年到1994年期间,是上戏唯一的剧场。1956年由室内体育馆改建而成,300座小型实习剧场。外观貌不惊人,但是正是在这不起眼的空间里诞生了将近200多台各类精彩剧目。

  毓琇楼:是上戏校园内一群上世纪20、30年代的老房子中的一幢,有它独特的魅力和美感。它的前身是一位外国建筑师的工作室,有着朝南带半圆形阳台的房间是客厅,楼中央是大露天平台,西侧有资料室、储藏室、小厨房和设计师的书房,北面是设计师的工作室和餐室。

  上海音乐学院始建于1927年,是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国立高等音乐学府。作为上海这座城市里历史最为悠久的高校之一,它的主校区坐落在能够欣赏到上海最具历史文化底蕴的“衡复”街区。

  汾阳路20号专家楼:建于1905-1911年,是一幢风格组合自由多样的花园住宅,如今此楼是音乐学院专家楼。建筑面向大片草坪,室内屋顶有木构架,壁炉为面砖和深色木装饰,典雅庄重。

  淮海中路1131号花园住宅:建于1926年,由德国建筑师事务所倍高洋行设计。曾是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彩绘花鸟玻璃窗、雕花窗柱、红瓦木栅栏......犹如一座中世纪的城堡。目前上音将其规划为音乐大师空间与上音会客厅。

  行政楼:面向上海音乐学院大门,有一幢拥有半圆形落地长窗的建筑,这里是上海犹太俱乐部旧址。上海犹太俱乐部创建于1932年,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里是在沪俄籍犹太人的主要活动场所。这里长期被用作上音的行政楼,贺绿汀曾在此办公,《梁祝》也在此诞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lis-o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