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官方网站

新闻资讯
在城市更新中践行人文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4-02-22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人文和经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两个“车轮”,人文鼎盛和经济繁荣历来相互促进、交相辉映,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双翼”。习指出,“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当前,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和人口、土地、生态、安全发展底线推动我国城市快速步入内涵集约式发展新阶段。积极践行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有助于更好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一方面赋予经济发展深厚的人文价值,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和期盼,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百姓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来,各地积极践行人文经济学,探索形成一批好经验。比如,上海以“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方式惠民生、护文脉,在繁华的南京西路旁边,将张园这一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种类最多的石库门建筑群打造为品牌云集、别具人文特色的文化新地标;北京用渐进式的“微改造”取代大拆大建,以背街小巷为重点实施“一街一策”,推动胡同街巷恢复肌理;青岛在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建设过程中,强调“安置区选在哪,群众说了算”,以绣花功夫推进城中村改造,竭力保留了老城的邻里关系和人情网络,护住了人文“软”底蕴。这些地方实践,为更好地推进高质量城市更新积累了丰富经验。

  城市更新是一个动态推进的长期过程。践行人文经济学与高质量城市更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城市更新中践行人文经济学,第一个面向就是经济的人文化。重视人文价值、重视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人文经济学,能够为城市更新行动强化人文价值引领,推动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城市,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古法工艺、传统文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言、乡风等传统风俗习惯,历史积淀的包容、诚信、务实等城市精神风貌,能在城市更新中得以保留,让老城更具生机与活力。另一个重要面向是人文经济化。比如,在高质量城市更新过程中,更加重视建设文化驿站、文化馆等融图书阅读、艺术展览等服务于一体的新型文化事业,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让城市更新更有“里子”。高质量城市更新会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切实嵌入城市肌理,有助于文化底蕴的传承与发扬。文化产业与高质量城市更新相互促进,激发各方参与城市更新的积极性,为高质量城市更新注入强大动力。乡土老街变身艺术街区,废弃工厂变身文创园区,这些改造在为各类文创企业提供土壤的同时,更能吸引大量青年人才涌入,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

  在人文经济学视角下推动高质量城市更新,既要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紧扣时代需求与民众意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又要注重运用新技术、发展新业态,实现人文与经济的有机融合。具体来讲,要围绕“经济人文化”和“人文经济化”,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必须坚定保护理念,扩大文脉保护范围,发挥空间联动合力,探索可持续的文脉保护模式,利用好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要坚定保护理念,在明确城市难点、堵点、痛点的基础上,提高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人文性、科学性、创新性,完善城市设计管理制度,规范和引导城市更新项目实施。要增强人文底蕴,扩大城市文脉保护范围,不仅要保护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这类承载城市记忆的人文硬底蕴,更要在连片旧改时就近安置居民,尽量保留当地的邻里关系和人情社会结构,保护方言、传统习俗等人文软底蕴,用城市人脉传承发展城市文脉。要注重空间联动,将零散的历史文化资源,串成有机的城市文脉,在文保单位附近或地下空间,可推出历史情景再现,打造相应的沉浸式古风老街巷;合理规划公共交通路线,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对重点文保单位连点成线、由线到面的作用,形成清晰有机的城市文化脉络;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数字孪生的城市文脉。要创新可持续文脉保护模式,调动社会组织和公众保护历史文化的积极性,形成社会合力,瞄准人流量大、公益性强、社会效益高的业态,提高更新后建筑的造血能力,以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逐步推动人文价值变现。要积极打造人文交往舞台,利用非遗节、博览会等活动,搭建沟通交流学习平台,发展城市人文软底蕴。

  另一方面,必须注重搜集民声民意,加快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文与经济的有机融合。要落实人民城市理念,加大公众参与力度,特别是在初期,要善于运用数字网络工具,广泛倾听民声,充分吸收民意,了解公众的真实期待,为高质量城市更新明确方向。要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打造开放包容的全年龄友好环境,营造更加便利的商业环境,在吸引各地人才与企业的同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活力在城市更新中践行人文经济学、多元、包容的环境中,融合塑造顺应时代的城市人文精神。要结合自身历史传承和区域文化,细分不同群体的场景需求,以绣花功夫打造具有特色的生活和文化设施,将传统文化真正嵌入街区空间的骨架中,增强街区特色,提升街区品质。要创新宣传引导方式,在文保单位周围开展富有趣味性、故事性、交互性的宣传活动,提升城市居民文化认同感,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要加快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有价值、可交易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一批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在传统文化消费场景中引入创意化、年轻化新业态,推动传统文化业态改造提升,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lis-o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