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官方网站

新闻资讯
第一届ASC青年建筑师讲堂(广州站)在广州举行
发布时间:2024-02-19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5月13-14日,第一届ASC青年建筑师讲堂(广州站)暨中国建筑学会科技培训中心年会在广州举行。本次活动以获奖者的示范引领作用。活动由中国建筑学会、中国科协党校全国学会分校指导,中国建筑学会科技培训中心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广州市设计院、广东工业大学建筑规划设计院、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主办。

  会议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二处处长林旦旦;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刘力;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曹嘉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陈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唐玉恩;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南粤工匠技能大师王河;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原主任设计师周文瑶;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孙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经济师邱琳;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名城保护处处长郑怀德等领导专家。

  广州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党委书记孙玥在致辞中表示,广州要沿着“老城市新活力”的目标,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国家发展的大局中找准定位,弄清广州魅力所在、活力所在。用绣花功夫,谋划广州高质量发展;用设计的力量,让广州这座2200多年历史的老城市焕发新的荣光,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共绘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学会组织二处处长林旦旦致辞中表示,建筑设计是科技与艺术共同创造的美好事物,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体现,她鼓励广大青年建筑师既追求设计美学,又主动肩负起记录时代的责任与使命,为下一代设计好房子。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作为本次的致辞嘉宾,代表中国建筑学会祝贺第一届ASC青年建筑师讲堂(广州站)顺利召开,回顾了“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的历程,指出了宣传推广本奖项的重要性,以及表达了学会对于青年建筑师讲堂的寄望;同时祝贺中国建筑学会科技培训中心成立20周年、中国建筑学会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顺利举行。

  主旨报告环节首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以“地域·文化·时代:为高质量发展的中国而设计”为题发表演讲。在何镜堂看来,建筑的重大任务之一是记录时代,建筑需符合“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体系框架,即建筑设计要有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建筑的三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则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他认为,一个合乎逻辑的设计构思过程,常常是从地域中挖掘有益的“基因”成为设计的依据,从文化的层面深化和提升,与现代的科技和观念相结合,并从空间的整体观和时间的可持续观加以把握,创作出“三性”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接着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以“降碳模式探索与城市更新实践 ”为题展开演讲。他表示,绿色低碳转型是全球主题和未来竞争高地,但我国建筑行业仍存在环节多、链条长、精准管理难的问题。他提出了“CCTC综合降碳模式”,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建材部品、设计建造、运维技术、城市运营。他认为可以从政策研究、标准编制、科技研发与工程实践这四大实施路径来推动CCTC理念的落实。

  然后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陈雄以“合和建筑观的理论思考与设计实践”为题发表演讲。他认为合和建筑观的理论内核即追求“合和”的建筑平衡状态。这一内核借鉴了中国“天人合一”与“和合”的传统哲学思想,结合了岭南建筑兼容并蓄、持续创新的实践精神和当代国际建筑思潮多元开放的语境,以形成建筑系统整体关系平衡稳定的“合和”状态。

  最后由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南粤工匠技能大师王河以“传承经典,匠心营造——广州松园的岭南建筑故事”为主题,从中法领导人会晤引入,介绍了松园宾馆背后的设计理念。他表示,松园宾馆以“四水归堂”的传统形制格局,运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在国土空间新规划的新语境下,彰显了老城市新活力,实现了岭南建筑文化创新高质量发展。多年以来,王河专注中国建筑文化设计,以汉字起源为开端,运用汉字建筑的营造法则,构建了独具韵味的东方文化“汉字建筑学”,创作了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汉字建筑,把汉字建筑向世界传播。

  下午的论坛围绕“建筑师的职业成长与精神传承”这一专题展开讲座及沙龙活动。论坛由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汤朝晖主持。

  论坛邀请到了第八届ASC“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获奖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助理、何镜堂建筑创作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中平;第七届ASC“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获奖人、广东省杰出工程勘察设计师、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郑启皓;第八届ASC“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获奖人、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经理、执行总建筑师杨旭;第八届ASC“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获奖人、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潘勇;第九届ASC“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获奖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剑飞;第十三届ASC“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获奖人、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黄怀海;十三届ASC“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获奖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郑世伟;第十三届ASC“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获奖人、line+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孟凡浩进行专题讲座。论坛同时邀请到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刘力;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原主任设计师周文瑶;第九届ASC“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获奖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院长助理丘建发;澳门建筑师协会理事、澳门土木建筑学会副会长、黄业雄蔡韻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黄业雄四位专家参与到专题沙龙环节。

  论坛首先由吴中平先生作题为《走向新岭南》的分享,他首先介绍了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新岭南”的时段,并以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B1楼、惠能纪念堂等三个项目实践阐述了他对于新岭南建筑的认识。

  接着由郑启皓先生作题为《建筑生长,伴我成长》的分享,他首先以跟随郭明卓大师参与的遗物馆项目开题,讲述了自己的职业成长过程,并以另外三个国内外的项目实践为案例讲述了自己的设计感悟。

  然后由杨旭先生作题为《多尺度建筑与城市空间工作实录》的分享,他首先介绍了自己的职业成长平台,接着从“建筑-城区-城市”三个维度介绍了他的数个项目实践和思考过程,全面展现了他对不同层级设计的精准定位和对建筑师职业成长的认识。

  接着,潘勇先生作题为《建筑的逻辑、语言与体验》的分享,他从建筑的功能性第一届ASC青年建筑师讲堂(广州站)在广州举行、艺术性和技术性谈起,提出了“逻辑重构+创新语言”的创新设计方法,并以他的五个项目实践结合理论具体阐述了该设计方法的内涵。

  然后,陈剑飞女士作题为《建–筑–诗》的分享,她生动风趣的从目前建筑行业所面临的瓶颈谈起,详细阐述了她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求学历程和职业成长,并提出建筑师对职业的热爱和坚守,以及女性建筑师的成长之路。

  接着由黄怀海先生作题为《理意日常——实践与思考》的分享,他从伴随自己职业成长的几个重要项目谈起,并以几个不同类型的教育建筑展开,分享了他对目前教育建筑发展趋势的看法。

  然后由郑世伟先生作题为《行走在一条愈发肯定的道路上》的分享,他从自己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求学经历谈起,到中国院的发展过程,并以他在个人不同阶段的设计作品为例完整阐述了他的职业成长历程和思考演变。

  最后由孟凡浩先生作题为《与日俱新》的分享,他从文化赋形的概念谈起,论述了他作为建筑师面对传统的态度,并通过他主持设计的十个不同类型的实践项目阐释了与日俱新的设计态度。

  最后论坛进入沙龙环节,由陈剑飞女士主持和各位主讲嘉宾一起探讨了建筑师的职业成长这一话题,并为现场的青年建筑师传道解惑,共同展望了青年建筑师未来的发展方向,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赢得了阵阵掌声。

  作为中国建筑学会成立七十周年和百名科学家讲党课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活动包含主旨报告、专题论坛和沙龙、经验分享、作品展示等学术活动,5个筑星论坛涵盖了新岭南建筑创作、交通建筑创新创作、低碳建筑设计与创新等工程实践问题,聚焦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双碳”目标等学术理论,分享创新理念及研究成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